关于旅游消费升级,这些认识要纠正 |
关于旅游消费升级,这些认识要纠正
旅游消费升级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现代科技推动旅游供给持续满足并创造旅游消费新需求的过程;是旅游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旅游消费结构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演进、从交通住宿等硬性消费向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扩展的过程;是旅游者更注重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品牌,消费理念更加开放、现代和包容的过程。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正从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旅游消费成为服务消费的新热点。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旅游消费是服务消费的重要内容,通过旅游消费升级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当前,国内对于旅游消费升级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表现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需要及时纠正这些看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升级的现状、特征和障碍,才能为“十五五”时期我国有效促进旅游消费,进而培育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旅游强国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01
旅游消费升级的
理论内涵与常见认识谬误
国际经典的消费理论大多是从需求侧来阐释消费升级。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多是基于居民收入水平变化提出,说明了收入对于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其中,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消费取决于当期绝对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长递减。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由长期稳定收入决定,短期收入波动不影响消费升级趋势。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跨期规划消费,青年负债消费、壮年储蓄、老年动用积蓄,实现终身效用最大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消费升级是人类内在发展规律,是需求层级跃迁的结果,当衣食住行等基础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老百姓的消费升级到社交、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等高阶需求。体验经济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创造个性化、沉浸式的感官与情感体验,将消费者转化为价值共创者,实现从功能消费向情感消费的升级。
此外,国内外实践表明,在特定技术水平下,收入增加不一定能促进消费升级,反而是技术进步引领的供给侧进步能显著促进消费升级。比如,历次工业革命都显著促进了消费升级,这说明消费升级不能忽视技术进步的作用。
从国际经典消费理论和消费实践判断,消费升级主要是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和科技进步,消费从生存性产品向发展型、享受型产品或服务转变的过程。消费升级的内容包括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品质等方面。
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旅游消费无论从规模、结构还是品质上都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旅游热度不断攀升,旅游消费升级成为政府、学界、产业界等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消费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而产生的服务消费,属于更高级的消费形式,其内涵更加丰富。基于经典消费理论和国内外旅游消费实践判断,我国旅游消费升级需要同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来定义。
旅游消费升级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现代科技推动旅游供给持续满足并创造旅游消费新需求的过程;是旅游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旅游消费结构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演进、从交通住宿等硬性消费向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扩展的过程;是旅游者更注重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品牌,消费理念更加开放、现代和包容的过程。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消费升级存在明显的认识谬误。很多人认为我国旅游消费存在普遍降级的情况,判断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某个假期游客出游的人均旅游消费金额下降。比如,2025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人均每日消费低于2019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人均每日消费。每日人均旅游花费少了,就意味着旅游消费降级了?这样的判断是不严谨、不科学的,既有对旅游消费升级内涵不了解的原因,也是对中国老百姓旅游消费规律不了解造成的。事实上,当前我国单人国内出游次数多了后,虽然某个节假日国内旅游数据可能会显示人均每日旅游消费少了,但是全年来看,人均每年旅游消费却多了不少。
要纠正当前我国旅游消费降级这一错误看法,需要对我国旅游消费升级的现实情况做一个梳理,下面就对此进行分析。
02
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升级的
重要特征和主要堵点
旅游消费升级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体系,主要表现在规模、结构、品质和理念四方面。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升级的主要表现有: